張益昇 簡歷自述

張益昇-漂流城市-城堡-35x35cm-紙本水墨-2012年




張益昇
1981 出生於台灣彰化

現職:大學專任講師、漂移社社長

學經歷:
2011 任教於四川農大藝術設計系
2010 漂移社社員
2009 重慶坦克庫當代藝術中心駐村
2008 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研究所碩士班
2007 四川美術學院「藝術種子交流計畫」
2006 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學士班

得獎:
2007 臺北縣美展水墨類「第一名」(首獎)
2007 臺灣藝大美術學院「年度傑出創作獎」(首獎)
2004 歷史博物館傅狷夫「國畫創作獎」(首獎)
2004 黃君璧基金會「國畫創作獎」(首獎)
2001 臺藝寫生比賽水墨類「第一名」(首獎)

個展:
2010 天津匯泰藝術中心「寂光流影」水墨個展
2010 YAHOO JAPAN 周末美術館第79回展 張益昇
2009 澎湖縣文化局菊島藝廊「山與海的感覺」水墨個展
2008 臺北縣文化局藝文中心「光與影的對話」水墨個展
2006 彰化縣埔鹽鄉藝廊「紅色系列」邀請個展
2004 臺北泰北藝術中心「張益昇水墨首展」

聯展
2012  千高原秋季精選展--成都
2012 「八○後終峰」-漂移社四回展--臺北
2011 「延伸的距離」-漂移社三度展--成都
2011 「虛擬空間」-漂移社三人展--香港
2010 「水墨定義」-漂移社二次展--臺北
2010 「兩岸漂移」-漂移社首展--重慶
2010  證大藝術超市--上海
2009 「印象中國」第五届誠信畫廊巡迴展--杭州.東京
2009 「原始股」--工商銀行.黃桷坪新銳當代藝術展--重慶





張益昇-漂流城市-離散-35x35cm-紙本水墨-2012年




過客心情與漂流城市—青年藝術家張益昇的藝術

/ 梁媛

留著光頭,穿著夾脚拖鞋的他走在重慶黃桷坪街上,就像一個在這條街上住了十幾年的老美院人,不過他的臺灣腔調,臺灣用語都在時時昭告他是一位臺灣人。張昇,這個很臺灣的名字屬於一位 80後臺灣藝術家,他畫當代水墨,愛吃重慶火鍋,愛上了一位四川姑娘,做了大陸大學的專任教師。在某種意義上他在大陸落下了根來,就如他所說他愛重慶,在大陸生活也很好,但對故鄉的那份情,久了就成了心中的一個痛,或許對於每一個遊子,沒有什麽幸福能抵消生存在故鄉上的穩妥。

思鄉情結由來已久
在我們的印象中不論在是臺灣的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思鄉是一個長久不衰、令人心動的主題,這其中的原由真的得好好的追溯一下。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的結束,長達五十年之久,從1949年一直到現在,又是半個世紀多,一灣天然的海峽,一道人爲的鴻溝,鎖住了回歸的脚步,却鎖不住思歸的心。臺灣人的思鄉情緒加之被殖民的憂傷情緒,經過幾十年發酵那種淡淡的悲,濃濃的愁如同空氣彌漫在小島上空,似乎已經成爲臺灣某種獨特的氣候,浸淫到了臺灣人的骨子裡面去。
在過去,臺灣思鄉爲主題的藝術作品大多出自大陸去臺人員之手,這些人在臺灣儘管多數已有較穩定的生活,但他們總覺得自己的根在大陸,在臺灣不過是“過客”,這種過客心態,使他們産生了一種强烈的失落感,而海峽兩岸的狀態,更使他們覺得“葉落歸根”似乎是個遙遠的夢。到在現在,兩岸已經不再阻隔,反之很多臺灣同胞到大陸來成家立業,張昇就是其中一位,這位祖輩都在臺灣的地道臺灣人,幾年前到大陸來參加藝術交流學習,遇見了一位漂亮的四川姑娘……後面的故事如同版本,沒有懸念。如今張昇在大陸擁有一份穩定的大學教職工作,同時也是一個先鋒藝術團體“漂移社”的社長,是一位出色的年輕藝術家。但,逃不開宿命,臺灣人骨子裡的思鄉情節,在他的身上也清晰的顯現,不過與大陸人相反的是他思念的地方是他的故鄉——臺灣。

流淚也無法終止漂流
“流淚也無法終止漂流,從這座島嶼出發,沒有方向。”這是來自張益昇的獨白,看了你就知道爲什麽鄉愁會濃得化不開,爲什麽鄉情會讓人望斷天涯,離開家鄉,去到遠方,人有時候會爲了生存而無法慰藉心靈,這樣的選擇充滿糾結,同時也充分說明人性充滿了矛盾。張益昇說:「離開家鄉是不得已,因爲臺灣現在的經濟無法給年輕人提供更多的機會,固有的社會階層也很難打破,和大陸一樣,高額的房價,稀有的好工作壟斷了很多平凡出生年輕人的夢想,要想生活得好,只有離開故鄉外出打拼。」
漂流到哪一座城市,成了宿命的選擇,而不是人爲。就像張益昇所說,離開這座島嶼,就沒有了方向,命運之帆會揚向何處,心裡是沒有底的。比如在重慶找到了學習藝術的沃土,最後却在成都找到穩定的工作,以後還會落在哪裡更不得知,命運就像無形的手,何時把你安放在何處,你永遠都無法預料。離開了家鄉的人就像沒有根基的建築,活著就像一場海市蜃樓,雖也精彩,但終究是那一場夢。張益昇現階段的作品主題都在表達著這樣的情緒。過客心情與漂流城市構成了張益昇作品的輪廓,畫面上那黑到無限深邃的濃墨,恰似黑洞,把你吸附進去,然後懸浮在那個沒有引力也沒有重力的磁場中,周圍是無邊無際的黑暗,隨時都會把你吞噬,你人生就如你的青春就從此沒有了歸期。流質般的淡墨,如同記憶裡的斑駁,那是充滿回憶的痕迹,同樣那也許是張益昇心裡最溫暖的地方,我們可以清晰可見墨走過的痕迹,墨點散落的緯度,那是故鄉的地方……回憶就是這樣又有憂傷又有快樂。在一張愁情與溫情的共存水墨畫裡,張益昇不僅僅傳達了傳統的思鄉之情,也展現了當代的複雜境遇,這也是新水墨的價值與核心所在。

漂流是我的選擇,既是漫無目的,也是心有所屬。城市間,身體移動、心漂流。—張益昇 

本文刊登於  《上周刊》重慶 20126月刊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廖堉安 展覽經歷

朱芳毅簡歷及創作自述

張舫少芹 簡歷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