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7的文章

楊婕妤 -《PM2.5》董明龍師生雕塑聯展

圖片
楊婕妤【創作自述】 第一件 " 壓迫 " 最初的構想是面對壓力的無助。觀音山石不起眼的顏色,似乎就像我們的青春,隱身在某個角落,努力的過著對未來還充滿問號的生活,而永遠也磨不平的氣孔,像赤裸裸、學不會掩飾的情緒,面對外界的審判與期待,這樣一個不夠完美的硬石頭,忘了自身的堅強,成了一個嬰孩的形象,任由壓力擠壓嬰孩內在的脆弱,雙手環著變形堆積的脂肪,抓住自己的雙腳,試圖做出防衛,而實際只是在逃避。 " 一片隨風搖曳的草叢生,柔軟又善變,一顆頑石只能無措地等待被吞噬,不願、不敢也無法高於草叢,只能將自己擠壓再擠壓地融於大地,無法抵抗龐大的力量,只能拒絕承擔責任,任由力量將它埋入土裡。 "     第二件原本應為一體,最後卻以相合也相斥的尷尬關係呈現。白大理石光滑細嫩的質地是以個理想的形象,可是卻只是皮表,腐蝕後的內在是紅洞石,粗糙且脆弱,鑲著一點一點的晶體,最多的是孔洞。圓潤的白大理帶著分離後的缺口,案經、乖巧的等待,而紅洞石卻只是雙手抱著頭低下不願面對。這件比較想表達外在與內在的自我掙扎,不論哪個終究都是自己的一部份,卻自相矛盾難以協調,只能靜止在原地無法前進。 " 帶著缺口的人站在高處等待,而它消失的那一部份仍寧願將自己禁錮於低處。自分離後,日益侵蝕的缺口,使彼此再也無法結合。 "  楊婕妤 【展出作品】 壓迫 28x24x30cm 觀音山石 2015 缺口/等待 20x25x20cm / 28x28x27 紅洞石、大理石 2015

李怡儒-《PM2.5》董明龍師生雕塑聯展

圖片
李怡儒【創作自述】   我喜歡狗,喜歡牠的蠢,牠的單純,牠的直接。開心時有開心的樣子、生氣時就生氣,一目了然。雖說拿狗與人比較不太公平,源自生物上的差異,複雜的構造能讓人露出不真心的微笑,但狗卻無法在生氣時不齜牙咧嘴,正因為這麼簡單明白,所以似乎知道了牠的肢體動作、習性就等於懂了牠的心,也因為這樣很少人真正去了解牠們。因為表達的情緒不夠細緻,因為講的不同種語言,因為牠們不是人類。 但可曾想過眼前的牠是另一種樣子,一種與牠的外表相差甚遠的樣子,其實牠聰明、能幹、觀察力還很高,只是擺在第一位的事物與人不同。 我認為學者、專家或醉心於某種特定事物的人跟牠們很像,他們專注的追逐目標,眼神散發著光采,在那個領域裡有著天生的敏銳,當他們感知到新的發現總會高舉著尾巴、或叫、或跑,用盡方法讓其他人知道這對他們來說很重要,但對一般人而言牠們的行為無非只是對著空無一人的地方吠叫抑或是偶發的焦躁罷了。即便被再三的忽略,他們仍然相信有一天人們會因為自己的指引而有所作為,所以堅持、所以固執,但當他們疲倦老去,已經失去吠叫的力氣,步履蹣跚,累積的是滿腹的努力卻不再主動提起,看著其他訓練有素的狗,牠們安靜馴服,逐漸明白自己只是會叫而已。會叫的狗容易取代,反正多數人聽不懂牠們叫聲的意義,他們緊咬著多年的執著,期盼有人將牠抱起聽聽牠內心的聲音。 李怡儒 【展出作品】 再一次 28x22x22.5cm 陶 2016 再一次 28x22x22.5cm 陶 2016 狐狸/狐狸狐狸 66x8x9cm  58x7x11cm 陶 2016 狐狸/狐狸狐狸 66x8x9cm  58x7x11cm 陶 2016

劉婉妤-《PM2.5》董明龍師生雕塑聯展

圖片
劉婉妤【創作自述】 幸運餅乾( Fortune cookie )是很多美國人一想到中餐時腦中會同時出現的東西 通常在結帳時,店員會跟著賬單一併送上,像個小水餃或餛飩的造型,裡面包裹著小紙條,裡面有一些幸運的話或是一些幸運數字。 話說這種餅乾通常只出現在國外,還人以為這是台灣或是中國傳來的中國餐的象徵;可以説,幸運餅乾已經成為了美式中式文化,只在美國有,在東方華人社會卻很少見。也有人説,這種文化,其實只是商家為迎合美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想像而創造出來的噱頭和産品。  幸運餅乾在美國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標誌性符號,並由此產生出許多產品。 儘管多數人並不認真看待幸運餅乾裡字條上寫的東西,但是仍有很多人相信吃下幸運餅會帶來好運,或是純粹享受撥開餅乾的剎那閱讀籤語帶來的喜悅。  我也生產了一個 “ 幸運餅乾 ” ,將其做了材質轉化,並改變一點狀態-一個已經被打開的樣子配上空白的籤語。將一切能代表其象徵的元素減弱,留下一個似是而非的形體。觀者面對一個外形損毀、無法被閱讀的物件時,其象徵性是否依然存在?而且在一個被誤認為發源地、對幸運餅乾文化相對陌生的地方。 劉婉妤 【展出作品】 你今天幸運了嗎 ?  (左右)  35x35x22cm 觀音山石 (中) 13x13x9cm 奧羅拉 你今天幸運了嗎 ?  (左右)  35x35x22cm 觀音山石 (中) 13x13x9cm 奧羅拉 你今天幸運了嗎 ?   23x23x12cm  白洞石

林倚慈-《PM2.5》董明龍師生雕塑聯展

圖片
林倚慈【創作自述】 心,可以單單指器官,也可以傳達出一種情緒,還可以是意義模糊不清的意象。   心臟每天強而有力的跳動著,而我們卻顯少認真感受它的存在,但我們卻時常問對方「你心裡在想什麼 ? 」、「心情如何 ? 」每個人都想試探他人的內心,同時又互略了自己。當我們將右手平放在左胸上,感受那平靜的跳動,順勢的閉起雙眼,因過於親密所以相對遙遠。以石頭為創作媒材,主要是希望觀眾能輕輕的將手放在作品上,順著他的形觸摸,至於挖空的部分則是希望藉由觀者的參與將其填滿。在我創作的過程中也常常對自己投下諸多的質疑,自己是否了解自己, 抑或是作品與自身之連結,   唯一堅信的是作品需要被觸摸才具完整性,不僅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更能產生些許的共感與生命經驗。               我認為一件作品的完成,不單單只是創作者的一廂情願,單方面的講完自己想說的話就結束,觀眾的傾身凝視,或是繞著作品走動,指尖與作品相接處的瞬間便是作品自身的完成。當我在做作品時其實並沒有太多思考,嚴格上來說是比較偏向後設的論述,先有初期的輪廓,再來便是先做再說吧 ! 而推動我的是觀眾與創作者間的雙向往來,以作品為媒介,無須理會其標題名稱,讓觀眾自行閱讀 , 並在心中寫一篇關於自己的生命故事。 林倚慈 【展出作品】 <心一向是個謎>   28x23x23cm  花蓮白大理石   2016 <心一向是個謎>   28x23x23cm  花蓮白大理石   2016

許芯慈-《PM2.5》董明龍師生雕塑聯展

圖片
許芯慈【創作自述】 每個人都像是碎片一樣,殘缺且充滿稜角,在各個地方殞落、暗沈。人生而孤獨,各自將自己的缺陷隱藏起來,平時看似完整的表面,其實都是經過許多時間磨合出來的,慢慢的、獨自的變成堅固的模樣。沒有人是獨自活著的,每個人的周圍都遍佈著密集的網、每個人的一生都在掇拾碎片,慢慢拼湊成完整的自己。我所認為的完整,是由許多的不完整所拼湊起來的,生活中的每個人、每件事、每個瞬間,都是拼湊成此時此刻自己的碎片。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的缺陷都將慢慢被治癒。     我的作品是由許多塊不規則的碎片組成,慢慢找到適合的位置、拼湊然後接合,從破碎的樣子,慢慢連接成完整的樣貌,雖然不規則、沒有華麗的外表,卻是堅固、穩定的存在。過程中不斷重複的動作像是一種治療,作品完成之際即是痊癒。 作品的樣貌從光照射到物體所產生的痕跡發想,光線被物體切割後被留下的碎塊,雖然不再是完整的,但依舊在每個地方閃耀、消逝。將這些碎塊重新組合,成為想像中光線切割的樣子 。 ﷽﷽﷽﷽﷽﷽﷽﷽﷽﷽﷽﷽﷽﷽﷽﷽ 耀、消逝。將這些碎塊重新組裝 ,拼湊成為一個完整的作品,再反覆的被照射、反覆地留下光影。 許芯慈 【展出作品】 左 / <痊癒 2 >    35x35x40cm  陶   2016   右 / < 痊癒 1 >    35x50x100cm  陶   2016

張文菀-《PM2.5》董明龍師生雕塑聯展

圖片
張文菀【創作自述】 創作最基礎是來自於生活,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獨自的各體、都是獨一無二的,然而,沒有一個人是地球上僅僅唯一的物種。人皆會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而每一種感受亦是人人共同擁有的,因此,共感之詞,即是對感覺的共鳴,能撩起一種曾今體悟過的身心之感,猶如委屈、妒忌、憎恨等等能馬上喚起每個人的意識。     我的創作常常是在做我自己,不是自己的肖像面貌,而是我的行為表現。我不善直接的表白,所以用暗示、指涉給某個對象,希望他能與我產生共感,間接的連結與溝通。創作亦是如此,我常使用實物與形象的象徵,透過思考象徵物的義涵,由視覺引導進而產生身體感受,並且將他們隱藏、附蓋、包裹、夾雜著。從給予的一些提示,希望觀者能猜測、想像,並從自身的經驗對應作品視覺的敘述。     此次展覽選擇的作品為 <給你‧給我> ,作品分別是正面與背面的手, 兩隻手都可以是給予或收取,這些動作都是源於心理感情層面而做出的表現,在給予、收取的過程中,我們會有不同的心境,像是情願的付出、有意圖的交換或是互相給予的。而「手」是能透露出人們情緒的一個部位,我覺得「手」不像臉的神情那麼顯露、一目瞭然,而是需要觀察領會, 甚至需要身歷其境感受當下氛圍的。在生活中有太多的給與施,都是值得我們好好感受的。 張文菀 【展出作品】 <給你‧給我>     60X30X15cm  60X30X15cm   觀音山石   2016  <請用 > 17x17x16cm / 42x15x15cm   蛇紋石大理石 / 和平白大理石 2016

《pm2.5》董明龍師生雕塑聯展-展出照

圖片
《PM2.5》董明龍師生雕塑聯展  “PM2.5 ” TNUA sculpture Exhibition  展期: 2017年02月10日~2017年03月25日   開幕:2017年02月10日 週五16:00~19:00  文/許芯慈、張文菀  「PM2.5」指的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通常稱為懸浮微粒,顆粒微小且肉眼難以辨識,但卻能在大氣中漂蕩很久很久,直到在大氣環境中經過一連串極其複雜的化學變化與光化反應。  在生活中我們都如塵埃一樣渺小,獨自漂浮在大氣中,孤獨且漫無目的,時常迷失方向、看不清眼前的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極大的差異,卻又共同浮游於環境中。 在創作中我們如同懸浮微粒一樣飄飄蕩蕩,在何處降落又從何處起飛,這個過程是長久且空虛的。在這之中我們不斷碰撞、不斷變化,最終產生出複雜的反應,淬鍊成完整的個體。  創作過程中,我們皆與粉塵為伍,不管是切磨石頭產生的石粉或是修磨土坯燒窯過後的塵土等等,都使我們壟罩在濛濛塵埃之中,從中摸索自己的理想。  此次的展覽由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董明龍老師發起,並與北藝大學生楊婕妤、李怡儒、張文菀、林倚慈、劉婉妤、許芯慈 等人共同展出。在展覽中各自展示創作想法,帶有各自的情感和生活態度,作品在差異之中卻隱約帶有相似的特質,關於藝術創作的熱忱、執著與堅持。  展出藝術家:董明龍、楊婕妤、李怡儒、張文菀、林倚慈、劉婉妤、許芯慈  地點:當代一畫廊   台北市信義路三段147巷36弄22號 (近仁愛路/芙蓉大樓正後方)  02-2702-3327  營業時間: 週一 至 週五10 : 00 – 18 : 00 週六 13:00-18:00 週日公休

《PM2.5》董明龍師生雕塑聯展 | 2017年02月10日~2017年03月25日

圖片
《 PM2.5 》董明龍師生雕塑聯展    “ PM2.5 ”  TNUA  sculpture Exhibition        展期: 2017 年 02 月 10 日 ~2017 年 03 月 25 日  | 開幕: 2017 年 02 月 10 日 週五 16:00~19:00 劉婉妤 你今天幸運了嗎 ,2016, 觀音山石 ,35X35X22cm 張文菀 給你.給我 ,2016, 觀音山石 , 單件 60x30x15cm                      文/許芯慈、張文菀 「 PM2.5 」指的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通常稱為懸浮微粒,顆粒微小且肉眼難以辨識,但卻能在大氣中漂蕩很久很久,直到在大氣環境中經過一連串極其複雜的化學變化與光化反應。      在生活中我們都如塵埃一樣渺小,獨自漂浮在大氣中,孤獨且漫無目的,時常迷失方向、看不清眼前的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極大的差異,卻又共同浮游於環境中。在創作中我們如同懸浮微粒一樣飄飄蕩蕩,在何處降落又從何處起飛,這個過程是長久且空虛的。在這之中我們不斷碰撞、不斷變化,最終產生出複雜的反應,淬鍊成完整的個體。      創作過程中,我們皆與粉塵為伍,不管是切磨石頭產生的石粉或是修磨土坯燒窯過後的塵土等等,都使我們壟罩在濛濛塵埃之中,從中摸索自己的理想。      此次的展覽由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董明龍老師發起,並與北藝大學生楊婕妤、李怡儒、張文菀、林倚慈、劉婉妤、許芯慈 等人共同展出。在展覽中各自展示創作想法,帶有各自的情感和生活態度,作品在差異之中卻隱約帶有相似的特質,關於藝術創作的熱忱、執著與堅持。 開幕茶會: 2017 年 02 月 10 日   星期五   下午四點至七點 展出藝術家:董明龍、楊婕妤、李怡儒、張文菀、林倚慈、劉婉妤、許芯慈 地點:當代一畫廊 台北市信義路三段 147 巷 36 弄 22 號 ( 近仁愛路 / 芙蓉大樓正後方 )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