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品玲的液態風景 撰文/林宜寬

那個景   162 x 112 cm   畫布、油畫顏料   2013

黃品玲的液態風景

撰文/林宜寬

綜觀黃品玲2007年以來的作品,「風景」可以視為其創作的主要文體,大學時期的創作偏向將腦海中的情感片段以風景的形式傾瀉於畫布上,2011年申請進入法國巴黎美院,為了調整台灣時期壓克力色調的人造質感,2013年起改用油畫,並且調入較多的油與樹脂以加強液狀特質,顏料在此發揮「物」本身的材質特性,累積的厚度油滑地擴張或收縮,也因為流動的狀態與滑順的筆勢,自然裡的細節紋理被巴黎的冷寂氛圍與異鄉人的漂浮處境冷壓淬鍊成材料、物質本身流溢而成的液態風景。

顏料緩慢流動與黏滯的膠著感暗示時間與空間的流變狀態,顏料擴散的不定性無法預知其流動的方向與終點,從液態趨向凝結靜止的過程也諭示了自然界諸多不可逆現象;天地萬物以「無形」的方式存在,顏料特性使自然物件變形甚至消溶,黃品玲藉由顏料從柔軟至凝固的變化中揭露「物」與「我」的短暫生滅與微不足道的份量。

黃品玲繪製的風景有山、有水但未曾「有人」,「無人」狀態表現出與外界、他者皆無關係的景況,隨著顏料乾固硬實,個體融入風景的整體之中,顯影了進入自然後隨意自在的流動性格,主客體彼此大氣合一,材料特質的轉變將藝術家第一人稱的「我」與自然界「物」的界線消除了。

顏料的液態質感產生包覆、膨脹、擴大意象,身體被包圍在整個環境之中,觸發了感官經驗,「風景」與風景的內涵才就此產生;人們若是未曾走入其中,風景也就不曾存在。感官接收氣溫、濕度、氣味、光線等訊息,與當下心境和觀想交互作用,產生僅只當次的思考與詮釋演繹,因此人們不曾走入同一片風景。不像一般油畫顏料待乾再覆蓋或塗改的繪畫過程,黃品玲通常一次性完成作品,而這種一次性的繪製更接近風景「此時」、「此地」的特殊意義。

黃品玲並非想要「再現」自然,而是將某段記憶或感性經驗投射於孤寂風景中,以自然現象的變異輝映心裡閃耀的意識波動與情感疏離。液態景觀中獨立的塊體沉潛著浸泡水中的意象,像永遠都在漂游航行的浮島,於心這一方安住著黃品玲深層隱匿的私密風景,藝術家個人存在,風景才得以存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廖堉安 展覽經歷

陳曉朋創作自述與簡歷

盧依琳簡歷(2021更新)